当今年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时,无论是银行还是舆论都说是偶发事件,银行理财整体稳健;当今年11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大幅度净值回撤时,银行和专家都说是短期现象。当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时,投资者的集中赎回潮和银行理财机构的被动应对都体现出了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不成熟。
尽管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出现的问题是我国资管新规后出现的必然过程,但目前现状却反映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不成熟、银行理财公司管理不成熟、银行理财公司风险处置机制不成熟、银行理财客户不成熟等四大不成熟。这四大不成熟才是此次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大幅度回撤、银行理财产品亏损、银行理财产品遭遇赎回潮以及银行理财投资者质疑声音强烈的原因。
第一大不成熟,银行理财市场不成熟,银行净值理财认识度有限
【资料图】
我国的银行理财是从银行存款向银行理财转变、从保本保息银行理财向净值型银行理财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理财净值型转变的速度快于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识速度。
从保本保息银行理财到完全的净值型的风险银行理财,只用了两年的时间,这期间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及占比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96万亿元,占比92.97%。
2022年第三季度末,银行理财新发行的理财产品7103只中净值化率达到地93.76%;三季度新成立的银行理财产品4493.63亿元,规模净值化率达99.87%。
银行理财完全的风险净值化进程太快,理财市场的转换缺乏消化、吸收的过程,理财市场的风险机制和理财市场的有效监管机制都没有真正形成,银行理财市场的客户风险认知还没有真正转变,甚至银行理财管理、投资机构和人员对银行理财的真正认知也是一知半解,银行理财市场缺乏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基础稳固的市场机制和运转环境,银行理财净值化无论是实质资产底层如何都已经成为一种指标性生态,一旦遇到银行理财市场风吹草动,所有的银行理财市场行为都表现为莽撞的、无序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这必然考验了银行理财的理性回归和市场再造。
第二大不成熟,银行理财公司理财管理不成熟,注重理财规模的扩张,风险控制和管理重量有待完善
从银行理财规模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规模发展看,银行理财的发展无疑成就巨大的,今年3月底银行理财子公司共获批筹建29家,已经有25家银行理财公司正式开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整体存续规模达到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7%;在理财市场的份额持续稳步提高到60.88%,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0.48个百分点。
银行理财子公司虽然是从以前银行的理财团队转换而来,看起来是有银行理财的运营基础,但毕竟独立运营后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与以前的银行理财已经完全不同,这种转变需要对整个运营机制进行重大调整,对理财投资基础进行重塑,但我们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过程,而是延续了以前银行理财的投资策略,以理财规模的竞争为主要竞争目标和方向,更不可思议的是,银行理财公司在没有完全理清楚理财风险机制和运行逻辑的同时,为了追求所谓的更高收益却往往提高了风险收益的要求,导致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突飞猛进,投资能力和运营方式却没有改进;追求了高风险投资以获得理财的高收益,但对银行理财高风险的管理却难有公认的突破。
银行理财在没有完成基础转换的前提下,全行业共同演绎了“同质化特征下的规模扩张”和“忽略风险防范下的高收益追求”。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入以“净值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后,产品净值大幅波动甚至相当数量产品破净后,这一结果不仅远远超出了投资者的预期,更导致银行理财行业整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银行理财机构在理财投资管理主体能力建设上进行一次十分现实“的自我革命”。
这很难,但必须走。因为成熟的银行理财市场前提是具有成熟的银行理财市场管理和运营主体。
第三大不成熟,银行理财公司风险处置机制不成熟,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度回撤和亏损应对不力
银行理财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保本保息时代,不是银行理财投资没有出现过风险,而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风险时,一方面是通过“资金池”的方式进行亏盈调剂,让投资者看不到理财的亏损;另一方面是通过银行账务处理的方式进行变相赔偿。因此,从本质上银行理财就不存在风险处置机制和风险处置能力。
在银行理财风险小白式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净值化和非资金池操作规范下需要重建理财风险管理和处置机制,但可惜的是,银行理财仍然是冲动性的前行,并进一步加大了高风险资产的投资以博取收益,一旦出现理财风险则带有一定的偏执性和盲目性。
我国银行理财大部分底层资产投资于债券,特别是低风险银行理财投资债券的比例超过80%,并把债券资产作为低风险的保障性资产。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过去十年的债券市场出现了三次债灾,不仅风险不低而且下跌也是常态。以综合反映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央票及短融整体走势的跨市场债券指数中证综合债券指数为例,第一次是从2013年6月初持续到2014年1月,中国债市开始了一轮漫长而剧烈的下跌跌幅高达5.7%左右,这是中国的债券投资者第一次系统性地感受到债券也可以亏大钱;从2020年5月6日至2020年11月20日,中证综合债净价格指数下跌了4.11%。这一次的债灾在这几次中虽然是最轻的,为什么还会对百姓理财的影响如此巨大呢?原因就在于前几次的债灾影响的是金融机构,而这一次由于银行理财的原因导致债灾与百姓发生了直接关联。在债券市场价格出现巨大的波动时,银行理财以及整个理财市场由于没有有效的风险处置机制,从而显得盲从和跟风踩踏导致群体翻车,从而了银行理财市场的一个死循环: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个别投资者赎回理财—理财形成一波抛售债券潮—推动债券价格进一步下降—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加速下跌—形成投资者加速赎回潮—进一步强化理财对债券的加速抛售—债券市场价格加速下行”,从而形成银行理财和债券之间的交易踩踏现象,加深了理财产品的“破净”程度,更延缓了银行理财自救的难度和推动了银行理财的风险深谷值下行。
这就是这次银行理财出现大幅度净值回撤和亏损加剧的同时,债券价格仍然继续下行,而短期内看不到银行理财回暖希望的根本原因。
第四大不成熟,银行理财产品客户不成熟,难以接受银行理财亏损的结果
银行理财从保本保息理财向净值型理财转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理财的客户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仍然是那些银行存款客户。
银行理财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在百亿理财规模中占据30%,核心的竞争力不在于银行理财的号召力,而在于银行的存款客户理财化;而在银行理财净值化以后,银行并没有培养真正的银行理财客户,仍然将目标客户锁定在存款客户的转化和兼容,向客户推介银行理财仍然突出稳健、低风险甚至无风险、高收益等特色,甚至有意无意地突显银行理财的保证无风险特征,这就导致银行净值理财的现实客户与目标客户发生错位和偏差,在银行理财出现风险时必然导致客户的强烈反弹。
现实中有银行理财客户曾经有多么爱理财,现在就有多么恨银行理财,在各种关于银行理财的评论中,无不显示出对银行理财的失望、抱怨甚至绝望。
网友A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位就错,银行迷失了自我在理财中东施效颦。银行主业是低息存款,加息放贷,赚取存贷款利差。银行靠诚信和刚性兑付吸收资金,不能让百姓承担贷款收不回来的后果。至于银行的代客理财,银行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去让客户为银行代客交易的后果买单呢?
网友B表示,再也不买银行理财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那么差,本来低收益的银行理财却要冒着股市一样高的风险。本来稳健的银行理财地买出了天天心惊肉跳的感觉。亏本赎回后再也不买银行理财了,银行的定期存款虽然利息低一点但保本保息,老百姓存点血汗钱钱不易。
网友C说,这是银行理财吗?银行的理财说明书是说低风险,R1R2银行理财产品等是银行自己划分的,难道低风险就能出现高风险的亏损比例?本来是投个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理财,结果却上了银行的大当亏损大了,还一点办法都没有。
银行理财出现大幅度净值回撤以及亏损后,银行理财公司和一些机构明确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不是需要加强理财投资者的教育,而是银行要对银行理财客户进行重新检讨和分化,让银行的存款客户回归银行存款,让低风险客户回归真正的低风险理财市场,只有那些高风险客户才能投资银行理财的高风险市场。不是需要教育投资者,更应该教育理财规则的制订进、理财投资的管理者、理财风险的处置者和理财市场的规范者。
银行理财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个不成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根本的因素在于银行理财机构、银行理财规则和银行理财风险处置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培养,银行理财主体的成熟提升才是解决我国银行理财问题的根本所在。(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