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 >
环球看热讯:2023货币之争导向变换:从成本失控转为需求崩溃!

时间:2022-12-20 09:12:36    来源:腾讯网

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日本贸易差额为2.03万亿日元,自去年8月由顺差转为逆差后,已经连续16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资料图)

11月进口额同比增长30.3%至10.9万亿日元,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大增,增幅分别达69.7%、106.8%、51.9%;出口额同比增长20%至8.8万亿日元,汽车(38.3%)、建设用矿山机械(64.1%)、船舶(73.5%)的出口额增幅居前。

就在不久前,韩国政府官员表示,预计今年韩国将出现创纪录的贸易逆差。根据韩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截至上周六,今年韩国贸易逆差为474.6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度赤字,这一数字是1996年创下的206.2亿美元历史纪录的2.3倍。

11月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4%,为连续第二个月下滑,主要受半导体需求低迷的拖累,半导体出口同比下滑29.8%。12月前10日的出口延续下滑态势,同比下降20.8%,11月同期为-2.9%,主要出口品类中,半导体降27.6%、钢铁制品降37.1%、家用电器降43%、汽车零部件降23.2%。

即便有世界杯、欧美黑五及圣诞的旺季刺激,贸易数据在年底也不可避免地快速下滑。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从2021年的5.7%降至2022年的3.3%。

虽然全球贸易额在2022年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32万亿美元水平,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分别为25万亿美元和7万亿美元,但增长均较2021年放缓,商品出口增长预计将下降一半,从2021年26.5%的强劲增长骤降至今年的13.8%;运输、旅游等服务出口增长小幅下降,从2021年的17.2%降至2022年的14.6%。

今年三季度商品贸易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额环比增长约1.3%,但贸发会议预计,到四季度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增长将双双下滑,预计到2023年情况会更加严重。

贸易收支的恶化是今年非美货币集体走弱的主要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日本和韩国,亚洲国家中菲律宾、泰国,以及欧洲“火车头”德国的贸易顺差都从去年起迅速收窄,甚至转为逆差。

顺差转逆差的背后是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飙升,而越是在能源结构上依赖进口的国家在这一轮贬值中承受的压力越大。

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更是被天然气价格直接牵着鼻子走,天然气价格越涨,欧元跌得越惨,一度陷入欧元贬值一通胀加剧——贸易帐恶化——再贬值的循环。

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国家,虽然在加工贸易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在原材料端却高度依赖进口,即便是出口端在经济复苏阶段取得较快增长,也没能抵御住进口成本的压力,贸易帐的恶化导致本币持续走弱,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原材料进口成本的负担,输入性通胀的攀升使得贬值带来的那些出口利好变得微不足道,反而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随着大宗商品从下半年开始走弱,以韩国为代表的被进口成本压制的国家终于迎来喘息的机会,从贸易数据来看,日韩的进口额增长确实有明显放缓。10月韩国进口总额同比增长9.9%,2021年2月以来进口增速首度回落至两位数以下,11月进口增速进一步降至2.7%.

进口端的压力有所缓解后,贸易帐持续恶化的状况也有望得到破解。从历史走势看,商品价格的回落有助于韩国贸易收支的改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成本的压力缓解了,但需求又"消失"了。如果说上半年贸易帐的恶化主要还是由进口成本推动的,那么下半年开始出口乏力就成了"罪魁",而且这对于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而言,打击可能更为沉重。

前面有提到的,联合国贸发会已经给明年的全球贸易定下了悲观的基调,近期一系列微观数据也显示冬天已经来了。

11月美国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6%,低于市场预期的-0.2%和前值1.3%,为去年12月以来的最差表现。美国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洛杉矶港和长滩港11月份的进口集装箱吞吐量为56.7 万个,较上年同期下降26%,为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下半年航运运输整体呈现旺季不旺格局,欧美主要航线运价还在持续降温,目前全球集装箱运价在2800美元左右,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七成。

另据标普数据,欧元区11月制造业PM终值为47.1,低于初步估计的47.3,虽然为今年1月以来首次反弹,但已经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

亚洲多数国家制造业也正在快速收缩,越南制造业PMI从10月份的50.6骤降至11月份的47.4,为该指数一年多来首次跌破荣枯线。日本PMI也从10月的50.7跌至49。

11月以来随着美元的走弱,非美货币悉数反弹,今年跌得最惨的日元和韩元过去一个月升值近9%。但在全球需求走弱的情况下,贸易收支得不到改善也很难就此逆转本币的颓势。

在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后,多国央行相继跟进。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3.5%,欧央行加息50个基点至2.5%,瑞士央行加息50个基点至1%,挪威央行加息25个基点至2.75%。

亚洲央行这边,菲律宾央行加息50个基点至5.5%,但预计本次加息是最后一次加息50个基点。

近两个月,cpi数据的不断降温是央行终于松口的关键。除了美国CPI连续两月月超预期下降之外,欧元区、英国的cpi数据也都出现环比下降。11月韩国cpi同比上涨5.04%,环比下降0.1%。

去年8月韩国成为疫情之后首个宣布加息的亚洲主要经济体,其收紧的步伐甚至要早于美联储。见闻VIP此前分析过,韩国出手加息主要是迫于输入性通胀压力,彼时全球食品价格出现升温迹象,这对于主要依赖进口的韩国而言倍感压力。

尽管经济复苏形势不算太稳固,当时韩国央行还是选择提前加息,至今已累计加息9次共计275个基点。

如今伴随着通胀回落、而外需带来的出口压力却在不断加大,经济增长可能替代通胀成为韩国央行关注的重点。目前3.25%的基准利率水平也已经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后那一轮加息周期的高点。

在全球需求走弱的预期下,出口为导向经济体的贸易收支和经济增长都将继续面临考验,货币政策转向可能也会来得更早,相应的货币也会存在一定贬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