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稍微有能力点的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着几只基金产品在正常不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拖多”。
也因此,这些产品往往会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
(资料图片)
然而,随着公募基金产品的大爆发,同一基金经理所管产品之间,业绩悬殊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如果是不同行业主题的基金,那尚可以理解,但若同类主题产品也出现惊人的业绩差异,那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亲疏有别”的情况了。
根据业内人士爆料,事实还真是如此!
同主题产品业绩悬殊
根据最新披露的业绩数据显示,华南有一位女性基金经理,旗下管理了两只医药主题基金。
截至12月18日,其中一只规模8亿的收益率为7.25%,而另一只规模约2亿的,却亏了38%,业绩悬殊达到惊人的45个点。
而且根据两只基金披露的信息显示,均不存在半路换人的现象。
一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北方的一家公募基金的经理身上——其管理的两只新能源主题基金(规模分别为16亿和2.5亿),年内业绩差达到18个点。
同样,上述两只基金在年内,均为该基金经理一人操作。
高度相似的持仓,为何出现业绩上的显著差异?真相让人不寒而栗。
“反向操作”保业绩
如果你玩过期货,应该知道有种“玩法”叫套期保值。其原理就是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进行反向操作,实现风险对冲。
而如今这种方法,正被基金经理们运用到了基金产品上。
尤其是在如今市场大背景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些阶段在同类主题产品上进行“反向操作”,然后在定期报告披露前再回归,那么两只同类主题产品,大概率会有一只是做对的。
如此一来,虽然总体业绩不会太亮眼,但也避免了操作失误导致业绩落后。
而在这种情况下,规模小的产品,往往会成为了规模大的同质产品的“炮灰”,这点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就有体现。
“成名作”才是亲儿子?
除了进行“反向操作”报业绩,部分基金经理还存在对品牌和规模上的亲疏有别。
对于“一拖多”的基金经理来说,规模较大的产品,往往是其代表作或是成名作,那么操作起来就会更加小心翼翼,以维持较好的口碑。
比如华南某大型公募副总经理,其管理着四只产品,成名作是其曾获得股基冠军的网红产品。
而在2022年的业绩上,这上述四只基金产品尽管持仓股票大同小异,但业绩最好的产品仍是他的“成名作”。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拖多”基金经理中,业绩最好的产品里往往存在机构持有人。
其实这也不难想象,机构持有人通常牵扯比较大的利益,被机构持有人认可,对公募基金以及基金经理来说,都是品牌的加分项。
因此,在涉及到机构持有人利益较多的产品上,基金经理往往会更加重视业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