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月份以来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叠加经济利好预期引发债市波动,之后由于银行理财等主要投资债券的投资工具净值下行遭遇踩踏式赎回和抛售导致波动加剧、持续,再次将普通投资者的眼球都吸引到理财“破刚兑”的话题上。
以笔者亲身体验看这次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已经显著弱于以往,毕竟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监管和金融机构在完成超过90%以上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造的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宣传。但是,不免有一些朋友迄今沉浸于刚兑兜底的迷梦中,面对行情波动再次满脸错愕。
目前国内投资理财市场中,公募基金余额25万亿、A股个人投资者持仓市场26万亿、信托资管余额21万亿、保险资管余额23万亿,银行理财产品以29万亿规模仍占最大份额,于2021年底102万亿的居民储蓄规模比较,地位显而易见。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广泛青睐,和它与生俱来的隐性刚兑的特征关系密切,在早期相关规范比较粗疏、资金供需旺盛的条件下,银行为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保持后续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采用资金池运作、期限错配、多层嵌套等方式抚平各期产品的收益波动,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同时,也为变相兜底保本保收益留下操作空间,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演变为近乎零损失风险的金融产品。
《资管新规》封住了理财产品资金池等诱发隐性刚兑的运作方式,历经多年改造,银行理财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已成主流、常态。“净值化”没有改变理财产品的本质,只是提升了透明度,但足以帮助投资者通过定期公布的产品净值切实感受投资存在的波动风险,像近期这样理财产品集中出现浮亏的情形至少会令许多买理财只看收益率的投资者多问几句“为什么”,什么形式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都不如吃上一亏让人印象深刻。
《资管新规》不独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同样规模庞大的信托资产、保险、基金都在其约束范围之内,现如今除了储蓄存款和国债,想随便跟风找一个包赚不赔的投资工具已经不现实,转变投资理念和方式是普通投资者必然的选择。以下几条建议是多年前《资管新规》刚推出时整理的,至今仍值得推荐给大家,有些内容甚至已经“应验”:
一是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资管新规》使各类可用投资工具的风险性、收益率、流动性更加匹配,失去刚兑兜底之后,理论上来说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只能“用时间换收益”。家庭金融投资应立足于“保值”,一般收益预期略高于实际通过膨胀率即可,符合这一要求的低风险投资工具集中于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基金、理财产品,但历史经验表明国内债券市场也存在周期性波动,其“稳定收益”是就长期平均水平而言的,如果不做长期投资的打算,投资者就可能遭遇“择时”的风险。
二是坚持多样化资产配置。长期以来“资产配置”难被广泛接受,存在高收益刚兑产品是主因,随着不合理的风险-收益错配现象被逐步消除,大类资产配置的价值会日益凸显。除了适当参与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建议大家关注两类理财产品的“替代品”:分红型保险产品和“固收+”基金。保险产品的优势是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和投资比例等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且分红险来源于公司整体经营收益而非使用客户资金的专门投资,等同于投资者判断获得预期收益的确定性时只需要评估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比起其他资本市场投资要简单;“固收+”基金是今年公募基金行业新兴的一种以债券投资为主体、少量投资股票资产的基金产品,优势是可以在债券投资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以打新等方式捕捉股票市场投资机会提升收益水平。
三是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没有了包赚不赔的理财产品,大家需要在投资决策上多花一些心思了,起码应该改变一味听从他人推荐、只看收益率不看风险属性的习惯。建议大家日常多关注财经新闻、有时间参加一些投资理财讲座,见理财经理的时候别光顾着拉家常,多探讨一些专业问题、产品细节,有助于提升对投资理财行业和市场行情的了解。有条件的投资者建议找专业理财师做一次家庭金融资产的检视和投资规划,按照规划进行投资,没兴趣或者缺乏条件做规划的,至少要做好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