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外储回升
韩国央行数据显示,11月韩国外汇储备环比增加20.9亿美元至4161亿美元,时隔4个月首次增长,且为13个月来的最大增幅。
2021年10月以来的13个月里,韩国的外汇储备有10 个月是下跌的,今年9月的降幅达到196.7亿美元,为金融危机后的最大降幅。
(相关资料图)
数据显示,韩国的总储备中美债、MBS等外国证券价值为3656亿美元,占比87.9%,环比较10月增长33亿美元,为11月外储增长的主要贡献。
图∶韩国外储构成
韩国央行表示,11月外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美元走弱,非美元资产的折算价值增加,抵消了央行与国民年金服务机构(National Pension Service,NPS)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和金融机构存款导致的储备减少。
此前9月韩国央行与NPS达成1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允许该基金使用央行的外汇储备,这样一来NPS可以在没有交易对手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有助于缓解NPS在现货外汇市场上的美元需求,以支撑韩元并稳定外汇市场。
二.又是货币战,又是外储战
进入11月后,美元指数从20年来的高位回落至105,确实让非美货币都缓了过来。
今年前十个月跌得最惨的日元和韩元,11月至今双双上涨约9.5%,回到了8月的水平,其他亚洲货币悉数上涨,泰铢兑美元涨9.3%、马来西亚吉林特涨8.2%。发达经济体中,欧元兑美元涨6%,英镑兑美元涨7%。
除了汇率因素外,“货币保卫战”是造成各国外储快速消耗的核心原因,为了缓解本币贬值和随之而来的资本流出压力,外储成为最重要的"子弹"。
亚洲国家中日本的储备资产消耗最多,今年前十个月日本的官方储备资产下降2112亿美元,总储备跌破1.2万亿美元。
其次是印度,储备资产下降约1025亿美元至5311亿美元;其他国家中,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规模分别减少491亿美元、441亿美元、147亿美元、117亿美元。
深陷通胀危机的拉美资源国,也同样为遏制本币的急剧贬值而付出了不少储备。
为了竭力遏制恶性通胀和比索的急剧贬值,阿根廷政府祭出了加息+抛售外储的组合拳。
今年以来阿根廷央行已累计九次上调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由38%上调至75%,官方储备资产一度降至367亿美元,为2016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仍然无法阻止阿根廷比索的贬值势头,年初至今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累计贬值近40%。
由于在消费品和原材料进口方面高度依赖进口,虽然贵为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阿根廷依然深受这一轮大宗商品涨价之苦,进口价格的持续攀升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支出需求,这让本就拮据的外汇储备更加“捉襟见肘”,阿根廷的邻居,巴西也是如此。
尽管今年巴西雷亚尔对美元还升值近7%,是新兴市场中最强劲的货币之一,汇率并不是主要矛盾,但今年巴西也还是消耗了约367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花在了进口贸易上。
阿根廷和巴西的境遇反映了很多资源国今年的困境,为了稳定国内通胀,资源国不得不频繁发布各种禁令限制出口,但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资源品出口一方面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由此获得的外汇收入也是稳定本币的关键,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不仅带来通胀的烦恼,也给资源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外汇市场稳定带来考验。
无论是亚洲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还是南美的资源国,都是各有各的苦,最终反应在外储规模上就是一降再降。
三.货币危机解除?
不过所幸,熬了一年,终于等到了美元和大宗商品双双走弱,外储“消耗战”也有暂停的迹象。
除了上文提到的,韩国央行报告储备资产企稳,印度、泰国、阿根廷的外汇储备也都于近期有所回升。
截至11月底,印度储备资产从10月的低点反弹256亿美元,泰国总储备回升120亿美元;10月阿根廷储备资产自8月低点回升近20亿美元。
从历史走势看,外储的止跌回升往往对应货币危机的解除。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整个东南亚,7月泰铢失守后,韩元也遭遇狙击,韩国央行为了力保韩元的稳定,大量动用外储,但彼时的韩国央行的储备资产规模远不够国际资本"塞牙缝"的,到1997年年底韩元贬值超过50%。
经受了一波惊涛骇浪之后,韩国的外储于1998年初逐渐企稳,相应的韩元贬值之势也有所缓和。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韩元再度遭遇重挫,一年内贬值逾25%,同期共计消耗外储610亿美元,其中10月单月储备资产就下降274亿美元,创下历史之最。
进入2009年后,外储逐步"回血",韩元也随之止跌回升。
2020年新冠疫情对韩国储备资产和韩元的冲击并没有前两次金融危机来得猛烈,2020年一季度韩国储备资产小幅下降94亿美元,韩元仅小幅走弱。
如今韩国储备资产看到了回升的曙光,韩元的苦日子也终于到头了。类似地,今年来跌跌不休的主要货币也都迎来喘息的机会,各国央行也不用再一个劲地"掏家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