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下这几天债市的调整,团队刚刚也已经发了更详细的观点出来。
(资料图片)
这波调整起因主要就是上周五的政策转向,20+16,叠加今年债券类资产交易的极度拥挤。
这种拥挤不仅在个人端,也在机构端。但机构端的背后其实也是银行今年理财资金的各种同向行为。
由于预期的快速反转,导致只要有人开始剁,就更容易形成连锁的负反馈效应。因为博弈的环境下,早剁就是比晚剁好。
特别是银行理财子的这部分资金,虽然貌似机构,但因为背后是大爷大妈的钱,所以久期可能比一般的个人投资者还要短。
今天朋友圈已经看到有银行理财被大批量赎回的新闻,不知真假,所以还不知道后面几天会不会继续。
其实,这两天调整后的利率,特别是短债,绝对的幅度已经和2016年和2020年两轮债z相当了。
另一方面,就成因来看,那两轮调整也都是伴随着流动性的收紧与经济的复苏。显然,现在这两点暂时都还没看到。
只是调整持续的时间还不够,前两轮的下跌时间差不多在40天左右,而目前才10天左右。
所以简单来说,这波调整方向是理性的,但幅度是感性的。
今天很多人问我这波债会调到哪里,但我真的觉得,很难用理性去判断感性。这事就好像男人和女人吵架,情绪来得时候,摆事实、讲道理肯定是没用的。
这就是巴菲特口中的“市场先生”,他是如此的喜怒无常,且难以预测。不要以为只有权益市场才有“市场先生”,“市场先生”无处不在。只不过上半年我们老是在权益市场看到他,这两天又在债券市场见到了他。
但回过头来,我们也应该相信,当情绪过去,感性终究还是会回归理性。这时候估值的位置感,各种研究的结果和数据自然就会体现出他的价值。
再往回退一万步,债券投资终究买的都是各种债券,只要不爆雷,最终都会还本付息,短债的风险就更低了,怕什么呢?
老操波动的心,倒不如好好考虑下隔壁相对估值明显更便宜的权益资产。很明显,现操心权益资产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方面,以债券资产自身的体量和影响的客群来看,就算极端情况发生,监管最后肯定也会出手的。
所以,有时真的觉得净值化后,是把双刃剑,好处是更透明、更方便了,但坏处是投资者的情绪也很容易被撩拨与放大。
本来净值化的推动是为了提升市场的反脆弱性,但我们在减少资产脆弱性的同时,倒带来了市场的脆弱性。
或许,这就是净值化转型过程中,投资者需要面对并适应的。
或许,相较于产品的净值化,我们更需要思维的净值化。
或许,这就是买方顾问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与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