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 >
全球快资讯丨日本央行继续出手,日元贬值经济下行之忧仍未解

时间:2022-10-30 10:08:00    来源:腾讯网

作 者丨胡慧茵


(相关资料图)

编 辑丨李艳霞

图 源丨图虫

日本央行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一如预期决定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10月28日,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同时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附近。利率决议公布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应声上涨,一度冲高超30点至1美元兑146.86日元。之后日元有所回调,截至晚上7时许,日元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147.5日元。在公布利率决议的同时,日本央行也不忘向外界强调对现行政策的决心,称将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加码宽松,并重申没有购买日本国债的限制。

虽说政策符合市场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引发外界对日元持续贬值的担忧。毕竟在此次货币政策公布之前,日本在月内就进行了两次“非公开”的外汇干预。此前,野村国际策略师在报告中表示,他们维持11月底美元兑日元在155的目标不变,有可能会上探150至155区间。

在日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否最佳选择?

“强”日元能撑多久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都目光聚焦在稳日元上。

在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前,市场都不约而同注视着这个全球各国央行中的鸽派“异类”。但正如外界所预期的,日本央行一致投票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回应称,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汇率走势,还要考虑价格、经济和公众的负担。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日元保持弱势本身就是日本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只要日元不出现崩溃式的贬值,还可提升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讲,日本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而在利率决议后,日元不降反升,这一结果总算是让日本政府和央行暂时松了一口气。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疑似的干预举措至少为日本央行赢得了时间,使其能够更接近美联储放缓紧缩的时刻。“以现在的宏观环境来看,美元开始在高点处回落,即表明日本央行能熬到美联储放缓脚步的可能性在增加。”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非美货币包括日元有所升值,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高频指标出现松动,例如房地产数据、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出现了下行,所以外界预计之后美联储可能会放缓加息,这也有助于缓解日元贬值的压力。

尽管日本央行实施干预汇市的操作及时稳住了日元,但就目前来看,日本央行已经用去了不少“弹药”,后续或还将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压力。根据市场推测,21日干预汇市的资金规模有可能达到了5.5万亿日元,作为买入日元实施干预的资金规模超过了上月22日的2.8万亿日元,而24日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也有可能投入了相当巨大的资金。

方明认为,日本接下来还会继续干预汇率,其目的不是提振日元,是为了防止因日元无序下滑所引发的日本金融秩序动荡,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日元汇率的进一步下跌是可预期的。

高通胀下日本经济承压严重

在日元急剧贬值、全球原油价格高涨等背景下,日本正面临30年来最大规模的涨价潮。

据日媒报道,涨价潮中食品类涨价首当其冲。10月起,日本市面上占主导的105家食品生产厂商共6699件商品全面提价,11月、12月还有其它商品也将涨价。今年全年,日本涨价商品数或将达到20665件。

涨价商品数量不断增加给日本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日媒统计,今年日本的食品涨价给每户家庭(2人以上)每月增加5730日元(约合人民币281元)的开销,一年的负担累计增加约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434元),相当于日本消费税增加了2%。不只是食品,日本的电气、燃气费也相应提升。

有见及此,日本央行将2022财年核心通胀预期从2.3%调高至2.9%,并将2022财年GDP增速预期从2.4%下调至2%。

面对支出增加,日本民众却因工资不见增长显得捉襟见肘。对此,10月27日,日本政府制定了经济一揽子计划,经济刺激计划支出为39万亿日元,计划的总规模约为71.6万亿日元。岸田文雄表示,政府希望通过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将日本的CPI降低1.2%或更多。

“在日元贬值刺激外需和到日本购物的需求之外,刺激原本不活跃的国内消费需求,但如果日本民众进口需求旺盛,日本实施的超过39万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可能弥补有限。”方明预计,日本政府未来还将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

在明明看来,当前日本的经济问题并不是经济刺激对策所能解决的。

明明向记者表示,“近几年来,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其实在减弱。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日元大幅贬值,也没能刺激日本的出口。所以我认为,日本要想提振经济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其优势产业,包括汽车业、家电业,并扩大这些行业的竞争力,而不是靠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刺激。”

E N D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罗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