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施工现场,来来往往的作业人员和车辆宛如织布机上的飞梭,一寸寸编织出一幅未来出行的壮丽图景——2028年建成通车后,上海、苏州、嘉兴三地间的车程将缩短至一小时。越织越密的长三角交通网,让整个区域之间的通勤在时间尺度上越来越“小”。
“按各项检查指标看,患者术后状态良好。”在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远程诊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开展跨区域会诊,两家医院相距70公里,两块大型显示屏消弭了这一距离。越来越多公共服务可以共享,让长三角的空间距离也越来越“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4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打破藩篱、协同发力,长三角地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区域内居民都真切可触。
刷公交卡往返沪苏浙,“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而来
不久的将来,上海市民就能拿着公交卡乘坐城际列车前往苏浙两地了。一个月前,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同步开工。作为推进两省一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它东起上海虹桥商务区,南至嘉兴市区,西至苏州吴江区,全长170公里,将于2028年建成投用。开通后,上海、苏州、嘉兴三地相互之间,仅一小时即可抵达。
在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上海示范区线)施工现场,位于盈浦东路与外青松公路交叉口北侧的青浦新城站,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据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示范区线结构副总工程师何佩佩介绍,青浦新城站将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这里可以实现上海示范区线、规划嘉青松金线和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三线同站换乘”。
截至去年年底,国家铁路方面,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过6500公里。城际市域铁路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间已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至1.5小时快速通达。“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加速而来。
长三角能源互济互保、互联互通的目标也在加快实现。油气方面,苏浙川气联络线、青宁联络线干线等重点项目建成,上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期储罐扩建项目、舟山(新奥)LNG接收及加注站二期已建成投运;电力方面,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江苏段)全线贯通,浙江长龙山、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三门核电二期已开工建设。
除了看得见的交通路网和能源管网,看不见的“新基建”网络也在无形中越织越密。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在长三角地区已累计建成38.2万个5G基站,占全国比重达到24.9%。在长三角5G网络先试先用行动带动下,中国商飞、宝信软件、外高桥集团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示范应用起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也在不久前启动建设。
就医、交税、提取公积金付房租,可异地办理的公共服务更多了
最近,一名来自江苏吴江的心脏病患者,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在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远程诊室同时接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呼吸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专家,苏州市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主治医生的多学科会诊。
7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在信息技术和一体化服务平台前消弭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部副部长金银淑介绍,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目前已与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实现网上对接,更多长三角居民得以享受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她透露,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2.0版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升级后将按照重专家门诊、重特色医疗的原则,安排设置500张床位,成为一家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化、智慧化综合医院。
据介绍,如今,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座城市和超万家医疗机构。自2018年9月启动试点至今年6月底,累计直接结算超94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5亿元。
除了就医之外,更多公共服务已实现长三角区域间共享办理。今年6月起,在长三角示范区创新试点区域内,职工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来支付异地房屋租赁费用;交税也可以在异地银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区域税费缴纳”窗口办理,还可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
对区域内居民来说,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多了。截至6月底,长三角社保卡实体卡持卡人数约2.4亿,电子卡持卡人数约1.2亿。日前印发的《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清单》提出,交通出行、文化服务、旅游景点和人社领域等21个事项都将探索一卡通行。目前,已实现加载“交通联合”功能的社保卡,可通乘长三角区域所有城市的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长三角地区已有1343个文旅场馆支持全国社保卡通用。(张天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