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 >
从硅谷银行破产到美联储刚兑,储户们获救只等了48小时

时间:2023-03-13 18:16:42    来源:腾讯网

闪崩

2023年3月10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破产管理人。

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也是美国银行业第二大破产事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以下简称SVB)成立于1983年,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与风险资本。直观地说,它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是“对硅谷的创投公司提供初期发展急需的资金”。例如,SVB曾对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大规模的金融服务,在赢得盛誉的同时也赚得钵满盆盈。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硅谷银行在美国设有27个办事处,3个国际分公司,业务遍布亚洲、欧洲,总资产为2090亿美元,总存款为1754亿美元。在全美银行规模排名中,硅谷银行名列第16位。

从2019年起,硅谷银行连续五年入选福布斯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

按照《扭腰时报》的头版报道,从披露巨额亏损到宣布破产,硅谷银行仅用了:

两天。

由于硅谷银行的闪崩发生得太快,以至于市场都来不及充分反应:就在3月9日,硅谷银行的股价无征兆地暴跌约60%,市值蒸发94亿美元。在当天未能果断抛售的股民,在第二天就随着这艘泰坦尼克沉了…

遇险

40年来,备受尊敬的、被誉为“美国科技创新推进器”的硅谷银行,为什么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节奏之下,突然天崩地裂?

最直接的解释是,硅谷银行没有很好地控制储户挤兑。

对金融有所了解(或有过银行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巨额存款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吸收存款是创造放贷的基础;另一方面,短期内激增的存款,却可能侵蚀银行盈利,对财报构成巨大压力——尤其是在宏观经济走弱、缺乏良好投资机会的情况下,银行的总体投资收益甚至还不及需要支付的存款利息。

以硅谷银行为例,最近几年全球科技创新节奏放缓、逆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与地缘冲突加剧经济衰退…现阶段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时机。而硅谷银行也很无奈地发现,说好的经济复苏迟迟没有到来,银行里的钱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创投项目。

更尴尬的是,2020-2021年间,美联储出于各种原因大肆量化宽松,从而加剧了投资风险。一些科创公司成功融资后,第一反应居然是:

把钱存入硅谷银行。

在短短两年之内,硅谷银行的资产从700亿美元增至2100亿美元,存款总额达到了1700亿。这让银行骑虎难下:

一方面,即使没有好的贷款项目,硅谷银行也不能无理由拒收存款;另一方面,这些存款的来源集中度、储户同质化程度都非常高,风险管理很难做(例如,这都是科技类公司短期内找不到项目,临时存入银行,一旦市场好转,大家都急着取钱,“同进同出”的现金流压力很大)。

《货币银行学》教材告诉我们,为了应对大起大落的存款风险,银行必须同时考虑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

在硅谷银行的管理者看来,短期内购买美国国债(以及有选择地购买高等级MBS)似乎是不二选择:

美国国债的违约风险几乎为零,流动性风险非常低,利率风险…从历史看似乎也不大?总之,看上去很稳妥的样子。

于是,硅谷银行的高管开始昏招叠出:

① 1700多亿美元的存款中,有超过1100亿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与机构债,贷款比例只有25%。

② 为了贪图较高的利息,银行把1100亿中的900亿美元用于购买HTM(以持有到期方式计价的债券,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来还要亏本的那种)。

③ 此外,为了赚取更高利润,SVB的高管甚至都没有以利率期货的方式对冲风险。

举一个直白的例子进行说明吧。

在2018年,硅谷银行买了大量中长期国债及信用债,年化收益率约为1.5%。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不错了,因为同期美国的存款利率低于0.5%。但2021后,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持续加息,目前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购买这些产品的投资者,亏损程度是预期收益的2倍以上。

一进一出,购买了近千亿国债的硅谷银行亏得连裤子都没了,于是在财务报告中欲说还休地提示风险,希望提前给储户打“预防针”,指望着未来几个月市场好转,以科技投资收益弥补理财损失。

结果这一次,储户们不买账了。

因为硅谷银行偏偏错判了当前阶段的天下大势,连续踩了三个连环大坑:

1,硅谷银行的高管认为全球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可望复苏,从而低估了美联储加息的持续时间,对科创公司的融资环境改善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2,硅谷银行的高管低估了恶劣的市场环境下,科创公司经营恶化的普遍性,从而对现有存款的流失速度产生了极大误判。

3,这两年来,美国初创公司的股权融资难度倍增,稍有风吹草动,手头偏紧的创业者就引发了大规模挤兑。硅谷银行低估了经济衰退之下储户的心理脆弱性。

所以,面对着汹涌而至的挤兑潮,在全美数得上的硅谷银行连两天都没有熬过去,直接就寄了。

这真是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倒闭速度。

好快的刀!

刚兑

硅谷银行具有强烈的产业特色。其经营主要服务于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且主要存款也来自风险投资支持的早期科技创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硅谷银行与科技公司构成了共生的关系:

在美国加州,约30%的科创公司是硅谷银行的储户,如果不及时救助,美国的经济活力将遭到严重的创伤。

当SVB在周五选择闪电式破产后,有风投人士估计,若硅谷银行无法在周末得到救助,将有80%的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因此,在短短的两天里,已有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325家风投机构、650名创始人签署一份联合声明,要求监管部门阻止灾难的发生。

另外,硅谷银行破产案暴露出中小商业银行的共同隐患,即在投资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中小银行重注于各类信用债券。当美联储持续性加息缩表后,这些银行的账面亏损极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就在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后的第二天,道琼斯旗下的财经网站MarketWatch列出了“净息差指标表现最差”的十家美国银行,它们很可能面临着类似的经营风险,可能被做空者狙击。

(图片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公开报道)

因此,无论是为了保实体经济还是救金融业的小兄弟,美国监管当局都不得不果断出手。

3月11日,刚刚接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表示,该公司为每个储户最高提供25万美元的保险(25万美元以内包赔)。

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经过周末的紧急磋商,宣布全额刚兑。

这里,我重点翻译一下第二段:

在收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美联储建议,并经总统协商后,部长阁下批准采取行动,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能够以充分保护所有存款人的方式,解决硅谷银行事件。从3月13日(星期一)开始,储户将可以支配他们的所有存款。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与硅谷银行清算相关的损失。

从硅谷银行闪电倒闭到金融监管方的全额刚兑,这一决策过程仅用了2天。如果以工作日计算,则近乎于无缝连接(这两天刚好是周末)。

启示

在刚兑新闻被确认后的几个小时内,知乎上出现了一个热度极高的帖子《如何看待硅谷银行与XX村镇银行的区别》。

然后,由于讨论的两极分化,该帖子被迅速删除。

理性地看,虽然都是与银行关联的事件,但两者的性质似乎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例如,硅谷银行倒闭,这是经营过程中的失误;而从目前公布的案情看,村镇银行事件具有金融诈骗案性质。两者的善后工作具有一定差异。

但是,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依然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危机处理具有重要启示。

(一)统一监管的必要性

这里得事先说明一下,咱不是说“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别的不说,美国的金融高管下起黑手来,比墨西哥的毒枭都不要脸面。

例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破产前后,硅谷银行高管采取了一系列“另类”的紧急逃离手段:

在宣布破产的11天前,公司CEO Greg Becker刚套现了360万美元的股票;

甚至在银行被接管前的数小时,SVB的高管突击发放了2022年度的年终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愤怒的美国民众要求美国金融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这实在是一个离钱太近的行业。

而这也充分说明,近期我国金融监管大改革、组建金融监管总局是何等的有必要。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以强力监管提前约束人的欲望,这是对金融从业者最大的仁政。

(二)存款流向的结构性失衡

硅谷银行破产案的最根本原因,是银行对突然涌入的大量存款束手无策,找不到太好的投资机会,于是重注压在看起来很安全/稳赚不赔的业务之上。结果却偏偏遇上一连串的小概率事件,导致了闪电般的崩溃。

事实上,除了购买国债与高等级信用债,众多美国中小银行还把大量存款集中地投向高收益/高风险领域。例如几乎同一时刻(3月12日),纽约的Signature Bank宣布破产,初步调查表明,该银行把大量储户的存款用于投资加密货币产业,结果在币圈闪崩后当场扑街。

再例如,据彭博社报道,2021年以来,“西太平洋合众银行”把2/3的贷款投入到加州的房地产领域,目前的资产负债表相当地难看。

——对于大洋对岸的某国人民而言,后者的情况似乎相当眼熟?从N年前开始,金融业人士就提出了“城投信仰”、“房地产信仰”之类的关键词,不知道广大中小银行的投资中,有多少是与该行业相关的?

房地产行业被重新列为支柱产业,这是有苦衷的。

我们历来就有着“摸着鹰酱过河”的光荣传统,在我看来,美国的银行破产悲剧是一面镜子,它好就好在让大家明白,当实体经济不振时,热钱“避实就虚”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是时候踏踏实实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社会生产与科技创新了。

(三)金融的监与管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周六时候,很多在高校的朋友分析道,硅谷银行规模只是中等,且没有大规模的次贷衍生品,不太可能导致风险外溢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连锁反应…总之,美国监管部门似乎不会直接救助。

结果,美国金融监管部门不顾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即25万美元以内偿付),悍然对所有储户无条件刚兑,这还是那个宣称充分市场化的金融大国吗?

这~不~科~学!

但是,硅谷银行事件对美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巨大冲击,以及美联储不断降息对中小银行造成的亏损压力,使得挽救行动最终得以发生。

这再次提醒我们:

把杠杆降下来,把风险业务筛查和流动性压力测试进行到底,是现阶段银行的生存密码,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国金融监管的工作重点。

一旦明确了这个根本原则,很多工作就必须雷厉风行地执行,力求损失最小。

这些工作中,不但包括事先的“监”,还包括面临烂摊子时的“管”。

例如硅谷银行在关闭时,作为接管人的FDIC在第一时间里,将硅谷银行所有受保存款转移到了DINB(这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了保护储户利益,创建的存款保险国家银行),避免各路神仙趁火打劫,私分财产。

再例如美国金融监管机构于当地时间周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中说到,“今天我们正在采取果断行动,通过加强公众对我们银行系统的信心来保护经济”。这其中,就包括了从外汇稳定基金中先期拨付的250亿美元。

3月13日,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挂钩的期货在早盘交易中跃升超过250点。

当然,强有力的果断行动不等于无限兜底,更不等于就此揭过。

美财长耶伦在早些时间明确地表示:

我们不会再这样做了(指如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救助金融机构)。但我们关注储户,并专注于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完全可以预料,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硅谷银行必然开展事后调查,但在此之前,关注储户利益,稳定金融体系是更紧迫、更重要的事情。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犹记2008年9月24日下午,温同志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对美国金融界人士说:

当前的危机是长期低估风险造成的,归根到底是信心危机…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