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 >
关于陆金所市值缩水1700亿的几个真相 快报

时间:2023-02-14 14:12:26    来源:腾讯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市值榜,作者|何玥阳,编辑|嘉辛


(资料图片)

陆金所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搞P2P的;有人说是个放贷的,利息还挺高的那种;有人说,卖理财产品的。

外界对于陆金所不同的印象源自于其业务的更迭。

起初,陆金所确实是网贷平台,后来也涉足了P2P和财富管理,在轰轰烈烈的P2P清退运动之后,陆金所开始步入深化金融科技应用的时代,并于2019年8月开始不再提供P2P产品。

带着金融科技的故事,以及外界赋予的“金融科技巨头”的定位,陆金所开始赴美上市之旅。高级的头衔终究挡不住中概股下跌的大背景。

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陆金所股价哗啦啦地往下跌,最高跌幅超过90%,截至2月13日,股价较上市初期下跌超过70%,市值缩水超过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4亿元。

今年二月,因为多方原因,陆金所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准备在香港双重上市。

陆金所在美股的下跌只有市场原因吗?在最新的招股书里,陆金所的业务结构又发生了变化,金融科技的故事不动听了吗?对经营情况影响几何?在疫情背景下,陆金所过得怎么样?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01 下跌不能只怪市场

2020年,在美上市时,陆金所的招股书将其主营业务分为两个部分: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分别基于“平安普惠”和“陆金所”开展。

两项业务分别对应的是放贷和卖理财产品。

其中,放贷款又分为两种,表内和表外。

表内贷款一般是由自己所能控制的信托、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资金,主要是赚取利差,也就是净利息收入。表外贷款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陆金所则更加像助贷,收取服务费和贷后的管理费用,可以将其定位为资金中介。

再加上一些业务会引入担保公司,相比于P2P,零售信贷的模式更加稳健、安全。有评价称陆金所商业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不直接承受大量信用风险(贷款人无法按时全额偿还贷款的风险)的情况下,将机构贷款人与借款人联系起来。

卖理财产品就是代销银行理财产品、资管计划、基金、信托,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完全不需要承担风险。

陆金所将表外贷款相关的收入和卖理财产品产生的收入合称为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

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分、评估其是否需要额外的增信措施、将合适的理财或者贷款产品精准地营销给有需要的客户……,基于技术平台的这些收入和金融科技也算有点关系。

而这两年多,陆金所的业务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重心正在向以收取利差为主的表内贷款倾斜。

招股书显示,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79.2%降至2022年前9个月的51%,同期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从14.9%增至31.9%,担保收入占比从1.2%提升至12.5%。

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不只是比重下降,收入规模也处于收缩当中,从2020年的412.2亿元降到382.9亿元,2022年前9个月再次下滑20.7%。

偏向于赚取利差和担保费,是陆金所的趋势,也会对陆金所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陆金所承担的信贷风险更高,另一方面是影响外界对于陆金所的定位。

当然,不是放自己的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就应用不到那些评分、模型。只是赚取利差承担风险、以担保作为增信措施,更偏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

实际上,一些担保机构、银行,也在进化,也会应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对借款人进行画像、评分等等来进行风控。

这样一来,陆金所的“特色”就失色了,也更容易被外界定位为传统金融机构。

众所周知,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在A股破净更是常态,很多投资者都是抱着拿股息当养老股的心态,并不指望获取资本利得。

在这种投资思维之下,陆金所股价下跌,也就不能只怪中概股的环境不好了。

02 收缩不能只怪疫情

2022年前9个月,陆金所收入457.97亿元,同比下降0.45%,基本稳住了局面。

而从贷款角度来看,陆金所处于收缩状态。

2022年前9个月,陆金所新增贷款4176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的新增贷款同比减少约30%,导致贷款余额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下滑:截至2022年9月底,陆金所赋能的贷款余额为6365亿元,相比2021年底,降了3.7%。

业绩低于一些机构的预期,三季报披露后的次日,陆金所的股价就跌了20%。

陆金所董事长赵容奭在第三季度的电话会议上表示,随着公司变得谨慎,2022年的放贷量预计只有景气年份的三分之二左右。

得出这一个结论的背景是尚不知晓四季度会有防疫政策方面的变化。招股书中,陆金所更新了对第四季度的判断,依然不太乐观:风险指标出现了恶化,会对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收入利润表现造成不利影响。

这个锅,都应该疫情或者防疫政策来背吗?

陆金所一直强调其服务的贷款用户为小微企业主,贷款类型为普惠型贷款。疫情之下,不少小微企业停业甚至倒闭,优质贷款对象减少,的确是陆金所收入和贷款规模下滑的重要原因。

而从行业数据来看,2022年9月末,两个口径的贷款余额相比2021年末均有所增长,比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19.23万亿元增长至23.16万亿元。

也就是说,陆金所的贷款规模收缩不能都怪疫情。

具体来看,收缩的是表外贷款:2022年前9个月新增2391亿元,年化一下就是3188亿元,比2020年和2021年都有大幅下降。

也就是撮合贷款这方面出了问题。

陆金所的新客增长动力不足,新增贷款人数量有所下滑。2021年,陆金所的活跃借款人增加了52.4万人,2022年前9个月,增加了17.7万人。

而新客数量增长少,可能存在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陆金所自己说的变得更加谨慎,加强了客户选择。也就是在借款人的审核上更加严格。

第二是上文提到的银行、金融机构在资金利用率上的进化,降低了陆金所这样的机构所提供服务的价值。

第三,借款人的综合成本比较高。

关于表外贷款产生的收入,可以简化为收入=新增贷款规模×收取的综合费用率,这样的模型。

按照这个模型,收入对应的就是零售信贷赋能服务费,也就是剔除卖理财产品的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通过计算零售信贷赋能服务费与新增表外贷款的比值,我们发现,2022年前9个月,综合费用率的水平与2020年基本相当,略高于2021年。

不管零售信贷赋能服务费是否直接向贷款人收取,最终成本都在贷款人身上。

也就是说,虽然利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其他费用的存在,借款人受益于利率下行的程度有限。

在环境不友好的2022年,陆金所没有以价换量,而是在做大规模与做高转换之间选择了后者。

可惜,结果仍然不如意。

03 盈利复苏不能只靠裁员

陆金所虽然没有以规模为先,但贷款的质量也并不圆满。

可能是加强客户选择,对资产质量的改善具有滞后效应。截至2022年9月,陆金所的贷款质量处于恶化当中。

不管是表外贷款还是表内贷款,陆金所有信贷风险敞口的贷款规模占比都在提升。2022年前9个月,新增贷款中,表外贷款和表内贷款中有风险敞口的分别占比为21.24%和40.8%,较2020年分别增加了15个和30个百分点。

陆金所整体的信贷风险敞口,从2020年末的6.3%提升至2022年9月末的22.5%。

同时,陆金所的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2020年还是2.0%,2022年9月末升至3.6%;90天以上逾期率从2020年的1.2%,上升至2022年9月末的2.1%。

贷款质量变差,直接影响净利润。

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的净利润为95.81亿元,同比下降30.6%。

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赵容奭也曾对业绩复苏做出了展望,他认为出现显著改善的时间更有可能在2024年,而不是2023年。

2022年,陆金所做出了一些业务调整,也进行了裁员缩减开支。2021年,陆金所有九万三千多名员工,到2022年9月末,员工数量降至8.4万。

这让陆金所节省了一些人力成本。比如2022年前9个月,陆金所的雇员福利开支为116亿元,比2021年同期,节省了4亿元,减少的大部分是工资。

到第四季度,陆金所仍在继续优化员工,仅直销团队就减少了近1.2万名员工。

不过,节省的这几亿元和成本比起来就是毛毛雨。陆金所利润下滑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信用减值。

和银行一样,贷款有风险敞口,就需要对贷款计提减值准备。再加上担保业务也让陆金所承担了更高的信用风险,整体的信用减值损失不断增加。2022年前9个月,达到了103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22.5%。

而贷款质量下滑导致信用减值的恶循环,可能还没有走到最坏的时候。

一方面,贷款余额中有信贷敞口的贷款余额占比还未出现回落。另一方面,大额无抵押贷款增幅明显。

通常而言,无抵押贷款的风险更高。

招股书显示,2022年前9个月,新增的贷款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无抵押贷款,有1148亿元,占总新增无抵押贷款的41.8%。2021年和2020年,比重分别为28.8%和20.2%。

敢给无抵押的小微企业放大额贷款,但愿这是出自对于其“金融科技”能力的信心,而非对风险的漠视。

陆金所从美股到港股的两年多时间,历经了从创新到传统、从扩张到收缩,以及盈利下滑,再加上中概股的处境,才是股价下跌的真相。

参考资料:

[1]《陆金所深陷疫情困境 季度贷款量首现收缩》,研报;[2]《曾经最大P2P龙头陆金所,与平安普惠合并后利润下滑67%》,对数;[3]《没有了P2P 陆金所活得怎么样?》豹变;[4]《金融界带你一文读懂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第一股陆金所》,金融界;[5]《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国政府网;[6]《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