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以萨技术已申请撤回科创板IPO申请,上交所决定对其终止审核。年初至今,科创板已有6家公司闯关IPO失败。
以萨技术为何在此时撤单?记者调查发现,核心技术和专利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IPO前一年股东结构大幅变动,或许是阻碍其登陆科创板的主要原因。
核心技术披露模糊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翻阅招股说明书发现,以萨技术的核心技术均来自自主研发,并拥有13项发明专利,但核心技术及专利的形成时间、迭代过程、对应主要研发人员及与主要产品的对应关系、相关权属并未披露清楚。因此,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以萨技术进行补充披露。
同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也令人怀疑。招股书显示,以萨技术的核心技术人员为王堃、姚巍、石柱国三人。但是,公司仅披露了3人历年的任职情况,3人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主导研发了哪些产品、是否承担相关项目建设、拥有哪些专利等细节方面并未进行披露。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相关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发挥的实际作用,确定核心技术人员范围,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认定情况和认定依据。
因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核心技术人员取得的专业资质、重要科研成果、获得的奖项情况及对公司研发的具体贡献。
根据相关规定,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发行人应当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即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来源于依托核心技术的产品或服务。
记者注意到,2019年至2021年,以萨技术核心技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分别为99.29%、97.68%、93.37%;公司外购材料成本占各期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5.42%、92.56%和92.94%,占比较高,采购内容包括了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和技术服务。
这也引发人们对企业科创属性的质疑:以萨技术究竟是一家真正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核心技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企业,还是一家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
上交所要求以萨技术说明核心技术收入的计算标准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外采基础系统软件和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是否发挥了核心作用,结合主要产品形态、产品服务外采内容和作用、软件产品销售占比等情况,说明公司是否主要提供系统集成服务,以及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具体体现。
数据显示,以萨技术的研发费用率尚不及同行均值。2019年至2021年,以萨技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66.94万元、2433.13万元和4882.7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75%、16.40%和13.17%;同行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3.48%、23.96%和21.39%,总体高于以萨技术。
数十名股东扎堆入股两自然人悄然退场
以萨技术IPO前的一番股权变动也颇为蹊跷。
根据招股说明书,2021年4月,深投控、智慧数科、安元基金、松禾创智、中金浦成、海洋新动能、松昕创投、云栖创投等17名投资人以45亿元估值增资入股以萨技术。同年9月,齐鲁前海创投、海发数科、松硕创投、青岛金投集团等11名投资人以80亿元的估值增资入股以萨技术,这11名股东均为最近一年内公司的新增股东。
有意思的是,在数十名股东集中入股之时,有两名股东却悄然离场。
2021年12月、2022年6月,公司股东吴欣、李洪林分别将其所持全部股份转让给松高创投、松杰创投、松伟创投及实控人李凡平后退出公司。
记者注意到,吴欣退股前一直担任公司董事,且持股比例5%以上,为公司第四大股东。2021年12月,吴欣以81亿元的公司整体估值,将其所持全部股份转让给松高创投、松杰创投、松伟创投后退出公司。
李洪林则为80亿估值增资公司的11名股东之一。其于2021年9月增资300万元,认购股份13.68万股,却于公司进入科创板“考场”前15天,平价转让所持全部股份给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李凡平。
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解释已启动上市工作后,吴欣、李洪林选择退出公司的原因及股份转让价格的公允性,是否存在代持或其他利益安排。上交所还要求公司说明2021年4月至9月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公司估值从45亿元上升至80亿元的内外部因素及合理性,入股股东与公司实控人、客户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其他利益安排或业务、资金往来。
大量储备资金未用募资必要性存疑
除股东变化外,募资必要性同样受到监管质疑。据了解,本次以萨技术申请科创板IPO,拟募集资金15.09亿元,用于天工系统技术迭代及产业化项目、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底层技术研发项目。
从资金储备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以萨技术货币资金余额总计10.14亿元,资金储备相对充裕。
以萨技术已有大量储备资金且尚未使用,却依旧要借力科创板进行大额融资。上交所要求公司结合当前货币资金余额、未来具体研发项目规划及资金需求等,充分论证本次募集规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上交所还关注到以萨技术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进展情况。据悉,公司拟投入4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但该项目尚未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及环评批复正式文件。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环评批复文件的取得进度和预计取得时间,是否可能影响有关项目的实施进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