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要闻 > >
卖减肥套餐的壹健康:年售逾10亿、投诉数千起,换“马甲”冲上市

时间:2023-07-07 13:10:51    来源:蓝鲸财经

由绿瘦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瘦健康)更名为广东壹健康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健康)后,6月28日,壹健康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欲再次冲击IPO。


(资料图)

多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壹健康,但绿瘦健康却是黑猫投诉平台的常客,该公司以体重管理为主营业务,成立14年间,负面新闻不断,曾被多家媒体曝出“虚假宣传”、“套路营销”等负面新闻。

天眼查信息显示,其目前涉及的买卖合同纠纷多达64起;在12315平台及黑猫投诉上,仅2022年,就壹健康产品及服务作出的投诉总数就高达3011起。

不过,虽然负面新闻缠身,但壹健康却频频试水资本市场,其两次欲在A股借壳上市都未果。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多次被曝出负面新闻的绿瘦集团来说,借壳上市可能是其为了避开监管绕道上市。

2022年投诉超3000起,曾被央视点名

天眼查信息显示,壹健康集团成立于2009年,在成立的14年间,曾多次改名,2009年12月至 2016年9月为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6年9月 至2020年12月为绿瘦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12月至 2021年11月为绿瘦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名称一直在变,但成立至今绿瘦健康负面新闻缠身的状况却没有变。

早在2013年,就有央视报道,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款热销产品,“玉人胶囊”和“贝兴牌左旋肉碱茶多酚”的产品批号,分别显示属于西安三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长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瘦公司涉嫌冒充保健品、注册地造假以及非法添加等问题。

此后,包括《华夏时报》、《南方都市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曾曝出其“套路营销”、“虚假宣传”等问题。

根据壹健康近日提交的《招股书》显示:体重管理,作为其业务发展的起点,也是其最为核心的业务板块。

从其营收来看,2020-2022年间,其体重管理板块收入分别为16亿、10.9亿、14亿,分别占整体营收的78.4%、60.8%和58%。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图

在体重管理版块,壹健康指出,其主要的营收来源于提供服务套餐,2020—2022年,这部分营收分别为13.87亿、9.47亿和10.73亿,占整体营收的67.6%、52.7%和44.3%;而其销售产品的收入则分别为2.08亿、1.35亿和3.25亿,占整体营收的10.2%、7.5%和13.5%。

壹健康表示,其提出了“五力合一”的独特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体重管理规划师、运动顾问、营养顾问、心理咨询顾问及服务管家五位专业顾问的专业知识。

壹健康通过“好享瘦APP”与客户保持可视化与实时交互,并向其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不过,根据黑猫投诉平台多名用户近日的投诉,其“五力合一”的多位顾问服务模式,最终导向的似乎还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减肥产品。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据一位涉诉金额为24908元的用户描述,其在“快手”平台一个主播那里买了一款“减肥咖啡”,收到货没几天就有一个“健康顾问”打电话,并加了其微信,说三十天可以帮其减重30斤,此后其选择了408元的套餐。

在收到货后“健康顾问”告诉她,另一位叶顾问会告诉她具体怎么喝;此后,叶顾问告诉她需要分解脂肪,接着会有一个吴先生告知具体如何操作;随后吴先生电话告知她,需要花1500元分解脂肪。

此后,这位吴先生多次让其购买产品,“我不花钱了,那个吴先生就把问题说得特别严重,意思就是不买的话身体会越来越差,吓得我又花了10200元买了产品”,该位投诉者描述。

有业内人士指出,壹健康的商业模式首先是购买流量引流获客,此后用户购买产品、公司提供一对一线上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服务体系闭环。

在该种模式下,其互联网流量采购成本巨大,2020—2022年分别是6.38亿元、6.87亿元和9.15亿元;人工成本,2020—2022年分别是1.65亿元、2.33亿元和3.80亿元。两项费用呈逐年递增趋势。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图

其《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壹健康拥有6114名全职员工,其中,销售人员占比44.2%,服务人员占比33.6%。2703名销售及营销团队,展开精准营销及推广,为壹健康迅速打开了市场,而同时,这种人海战术也被业内诟病为套路营销,涉嫌诱导消费者需求。

2022年,就壹健康产品及服务向12315平台及黑猫投诉作出的投诉总数多达3011起。

两次欲在A股借壳上市未果,转战H股

由于绿瘦健康面临的众多负面新闻,有业内人士对其上市并不看好。

不过,从绿瘦健康到壹健康,该公司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常客。

2015年12月,停牌半年的新中基(ST中基)发布了重组预案,拟作价15亿元溢价62倍收购广东绿瘦100%股权。

当时业内对该项交易颇有争议,焦点集中在绿瘦产品是否有效、是否会有效带动新中基向大健康产业转型等问题。这笔高溢价的收购也引来了监管的问询。

对于高达62倍溢价收购、盈利承诺如何达成等监管层的问题,新中基并未直接进行回应。最终在2016年5月,新中基发布公告称,由于相关交易方未在约定期限之内支付相关款项,此次资产重组不了了之。

首次借壳失败后,2020年5月18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向绿瘦集团股东优创投资、实控人皮涛涛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绿瘦健康100%股权。交易完成后,棒杰股份的实控人将发生变更。

棒杰股份虽未提及实控人将变更为何人,但重组与实控人变更同步运作,还是引发了市场对其是否触发借壳的猜想。

不过,不到半个月,该项收购案“因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终止”。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多次被曝出负面新闻的绿瘦集团来说,借壳上市可能是其避开监管曲线上市的方式。

此次,改名后重新启动IPO的壹健康转投H股,不过壹健康还表示,公司可能于香港上市后的适当时间内进行A股发行。

两地上市似乎给足了市场想象空间,但其是否能成功上市,其产品和销售问题又会对其IPO带来多少影响,还有待观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