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
何以:我不认为刀郎在指桑骂槐,他正在成为一个伟大的歌者

时间:2023-07-28 06:05:03    来源:观察网

刀郎发了个人原创新专辑《山歌寥哉》,首先让人感觉到奇幻的是封面设计。封面上,没有人哦!全部是牛头马面和各种各样奇怪头颅的不是人的人身着绸罗锦缎,人模人样地生活着。

先抛开内容不谈,这张音乐专辑本身的奇幻之处在于,融合了大量现当代音乐的表达方式:室内乐、合成器流行synth pop、各类电子乐、布鲁斯、放克、非范式Dub雷鬼、迷幻音乐、刀郎式的masculine各类摇滚乐、民谣、808鼓引导的陷阱乐。在融合这么多流行乐之下,刀郎完全没有死磕大流行的正拍大调,为了有流行音乐的风味去创造烂大街的节拍,反而是使用大量的不规则节拍或复合节拍,多层且复合的效果惊艳无比,一整张专辑几乎找不到接连几首相同的节奏型。

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人觉得不好听。但是,很明显,刀郎这首歌不是给大众的,是唱给懂他的人听的。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人关注乐曲,引发刷屏的是歌词,但很遗憾,大多数人并不熟悉这个歌词的故事背景。


(资料图片)

我想刀郎这么做的目的,可能还是为了突出内容——选择"聊斋志异"里《罗刹海市》作为文本创作的歌词,隐晦地表达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这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罗刹本意是印度神话里的恶魔形象,黑身朱发绿眼,蒲松龄借用此名塑造了一个大海深处的罗刹国形象,此国为一颠倒国,与其四海八荒尽皆对立,只以相貌论,不论才能且以丑为美。

海市则是四海鲛人们卖光彩夺目的珠宝的地方。但海市波涛汹涌,浪高风急,达官贵人们惜命皆不敢前去,只有穷乡那些为了生计甘愿冒险的人才会光顾。

《罗刹海市》歌词讲的正是《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的故事。

故事男主叫马骥,字龙媒,14岁就中了秀才,长得一表人才,本当步入仕途,建功立业,但受父亲影响弃文经商。一次马骥出海经商的时候,在海上遭遇风浪,流落到罗刹国。该国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但马骥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很快就看透了这个国家的本质,并利用种种手段得到了国王的恩宠。一有恩宠,人与人之间便生嫉妒,便有矛盾。便有恶人诋毁向天子告状。马骥是聪明人,于是远离官场,无意中因为海市进入龙宫,又与龙女相爱而改变了人生。

蒲松龄讲这个故事,就是告诉读者,若求功名富贵,需去巨浪滔天的海市蜃楼中才能求到;若求声色权相,但去唯色示人,以色论人的大罗刹国才行;若求情义孝仁,必须要有一个凡尘以外的仙境才行。而现实中,理性成为笑谈,人心成了荒漠。

刀郎把这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借鉴到他的新歌曲中,并杜撰了一个叫“苟苟营”的地方和一只叫“马户”的驴和一只叫“又鸟”的鸡。歌词很长,438个字,翻来覆去地说那马户驴又鸟鸡,唱得跟绕口令似的,如果仔细听就会从中找到一些藏头去尾的成语,比如“一丘之貉”、“狗苟蝇营”、“牝鸡司晨”、“黄蜂尾上针”、“颠倒黑白”、“猪狗不如”。

《罗刹海市》作为第一首正曲出现,首先吸引大家的也是歌词,歌词引发大量歧义可能是刀郎没想到的,如果真的认为刀郎在指桑骂槐,那简直太小看刀郎了。

很简单的逻辑是,如果只是为了出一口气指桑骂槐,既然都这么用心地写出了歌词,为什么不用最流行的曲调呢?就像《情人》《冲动的惩罚》《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样传遍大街小巷不是更解恨吗?刀郎又不是没有这个能力。

刀郎却采用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去演绎马骥在罗刹国的奇遇与经历。这个音乐风格很明显是有门槛的,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你还认为他在指桑骂槐吗?

刀郎作为一位有担当的音乐艺术家,他深知音乐对于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力,《罗刹海市》这首歌大胆地讽刺了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环境,种种不正常的现象。

《罗刹海市》是一首值得深入思考和欣赏的歌曲。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敢表达独立思想的时候,刀郎却勇敢地唱了出来,借古讽今,提醒人们:已有的事后必有之,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无新事。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尽管你感到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到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这句话出自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刀郎走的正是少有人走的路,他也正在成为一位伟大的歌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