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作为“一个人的巴塞尔--世界从深圳出发:周艺文当代美术全球巡展深圳展”的对话系列活动之一,2023年6月11日下午,“一个人的巴塞尔:传统与当代的共生--与尹昌龙对话”在深圳市木星美术馆举办。
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落下帷幕,“一个人的巴塞尔”启程。4月15日--7月16日,“一个人的巴塞尔--世界从深圳出发:周艺文当代美术全球巡展深圳展”在位于深圳福田保税区的木星美术馆展出。2000平米的展览大厅,著名画家、童话作家、诗人周艺文的150多幅架上画,以及他的雕塑作品、装置艺术作品、元宇宙全息光影数字艺术作品,向观众敞开怀抱。一系列展览相关学术活动也在展期内相继展开,本次对话就是其中之一。
(资料图)
周艺文(左)、尹昌龙(右)现场对话
发现不同解读的奇妙,精神与灵魂性的关键
当天的对话嘉宾是著名文化学者尹昌龙,他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任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创会会长,深圳市文化局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出版个人专著《1985:延伸与转折》、《重返自身的文学》、《别处的家园》、《全球化的烟花》等,主编《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编著《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深圳书城模式研究》等,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周艺文主持了对话会,尹昌龙表示,绘画是一种精神性、灵魂性和一种意义性的关键,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我们来讲,其实是想带给大家一种新的解读。我们可以在谈论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解读的奇妙。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的作品完成之后,它不再属于作者,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可以跟他本人完全不一样,甚至从作品中发现他没有的东西,这就是艺术家和解读的人可以带来两种不一样的意义。
对话现场我们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这就是“双创”
在对话中,尹昌龙谈到,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传统与当代的共生”,其实这个主题的本身也是一个解读的角度。在中国古代有水墨山水、田园画和诗,在唐代有一个著名诗人叫王维,王维是盛唐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盛唐时期,有两个著名的诗歌流派。因为盛唐比较强大,边塞诗体现一个民族的雄强、豪迈和血脉偾张。还有一个流派山水田园诗,是乡村题材,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亲近之情。到了北宋苏东坡时期,苏东坡品读王维的诗,看了王维的山水画之后,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觉得他的画中有一种诗意,在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画,就是讲王维的诗有强烈的画面感。
在《积雨辋川庄作》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就能看出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有一种生活的气息。这首诗,完全可以请画家把它呈现出一幅画。
在周艺文老师这里也是一样的,他的画也可以写作一首诗,所以他的画当中一定要带有诗,但如果仅仅有诗,他就不是画,他一定通过一个视觉呈现,给一个画面感,在这个视觉当中怎么带入诗意,在这里我觉得是一个诗人出身的画家跟其他画家所不同的。
中国的绘画与外国截然不同,前苏联很多油画走的是写实风,而中国绘画,要画出一种意境,他一定要把这个意义情绪带入到这个情境当中。中国画的意境是中国美术给世界的贡献,画画绝对不仅仅是比较像不像,还要有意境。所以中国古代以意境为主的这个风格慢慢的也影响到我们的作品。
中国画风也需要突破,我们虽然讲意境,但随着时代变更也需要去进一步拓展这个路。直到现在,中国美术面临几个路径的冲击,一个来自于俄罗斯的油画,现实主义的冲击,另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油画,传统抽象的冲击。
所以造成我们今天美术的几个走向,美术到了当代中国,很多时候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忘记了中国自已的传统。我们如何把它们带入进来,把线条带入进来,把东方的美学重新带入进来,这是我们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的,这就是“双创”。
尹昌龙在现场讲解
周艺文把热烈用堆积来表达,给你讲述飞起来的希望
尹昌龙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经历就是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经历过的生活,到最后慢慢沉淀下来塑造幸福,塑造个人的灵魂。周艺文老师来自湖南,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会有大量湖南文化的呈现,像辣椒、樱桃、芦苇、荷花这些,还有乡村的鸟类和植物。辣椒就是典型的湖南文化,把辣椒当作文化元素放进他的绘画当中,帮助理解画,通过辣椒来理解他所面对的世界。
一个画家在乡村生活过,就会长远地影响到他的作品。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乡村生活的图景,会一直影响他的美术创作,这个是很难改变的。
一个人的性格也会进入到他的作品中,从周艺文老师的作品中就能看出,红色的运用比较多,在他的画面都是填满的,不像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国古代的画会大量的留白。而周老师大量的填满它,要用这种热烈的意境使这幅画像喷薄欲出的感觉,这就是一个作品的非常重要的特点。
此前我对时装从来不关注,最近看到一系列关于初夏时装的风格怎么走。这个阶段时装的特点是什么?未来有很多飘忽不定的东西,所以今年初夏的服装特点,大家在一片黑色当中,忽然陷入一种热烈。你看他虽然穿着黑色,他会给你带一个绿色的小裙边或者红色的一个点缀。这可以解读出当下的一个心态,不屈服于疲软的心境,希望给生活带来一点热烈的东西。
越在这个时候越需要一种积极的暗示,给你一种力量,给你一种热烈的引领,使我们在相对不那么顺的时候,你能看到一些希望,看到的是可以分享起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我觉得非常重要。所以这也是我们通过他作品的画能够看到的东西。在全是一片水墨当中,他一定会忽然出现一个热点,他在一片灰暗之中,会有蓝色、绿色的花跳出来,就是希望给生活涂抹出一种热烈,这就是一个敏锐的画家。
所以,看一个画家,第一,他是个浪漫的画家,第二,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不会屈服于那些平淡的、灰暗的东西。他的作品,是想给你传达一些东西,好的艺术像文学作品一样,好的艺术也是一个寓言,这个寓言是想给你讲一个故事,他想给你讲述一个希望,他想给你讲述一些能够飞起来的东西。
在周艺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飞马,是一种绿色的马,绿马处在很多的诗意中,绿色飞翔的马,他希望它干什么呢?一个想象的马给观众带出一种飞翔的力量,我觉得是他这个作品的主要的意义。所以他画的樱桃或者葡萄,就不是一颗一颗的,是堆积的,他把这种热烈用堆积来表达。
我经常开玩笑,我说你画着樱桃或者葡萄,一直画,你得画多少时间,得画多少樱桃或者葡萄啊?他说没事儿,我挺喜欢画。他要告诉观众什么呢?告诉你丰富,他展示这种丰富,展示这种热烈,他觉得不达到堆积就不足以体现热力,不堆积不足以展现它的丰富。所以我对他整个画风的界定是浪漫、热烈,想给观众带来一种力量,带来一种分享,这是他的作品给我们一个主要的审美特点。
每幅画是周艺文在做一个梦,梦想热烈的力量
尹昌龙认为周艺文的作品一方面基于他的湖南文化,一方面也基于中国古代水墨的特点,但已经完全带入了当下的一些东西。“大家知道我们深圳这个城市有个名称叫‘梦都’。上海叫‘魔都’,魔力之都,景德镇叫‘瓷都’,咱们深圳叫‘梦都’,为什么?深圳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很多外地人到深圳来闯荡的时候一无所有,如果说他们身上带着什么,带着梦想。”
尹昌龙说,我曾经看凤凰卫视采访,一个人住五块钱的旅馆,每天写日记,每天给自己打气,他除了用理想激励自己,没有别的东西。深圳用40多年走过了国际上的城市几百年的建设,其实国外的很多城市几百年没有任何变化,像圣彼得堡,有人说连300年前的鬼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它没有变化。但在深圳你过两天一看,你就认不出来了,因为它的楼盖得快,可能过年放假回来大楼就出现了。所以深圳告诉你的是奇迹和梦想,只要你有梦想,你就去实现它。而且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即使我这次失败了,我还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他鼓励你有梦想,鼓励你有创造,鼓励你把梦想变成现实。所以我觉得在深圳这样的地方,其实我们就像周艺文老师的画一样,每幅画实际上他是在做一个梦。
看他的飞马的画,飞马在飞,你觉得它不是一个梦吗?它同样是一个梦,梦里面有一匹马在飞,所以孩子写的诗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马,诗当中就是这种梦想热烈的力量,我觉得这些力量能给我们生活一种激励。一幅画你挂在家里面,挂在公司的大堂,画告诉我们,这就是文化的体现,所以很多企业愿意有一种热烈的力量来鼓舞大家。人活在世上特别不容易,很多很多的难,那为什么还活着?因为有希望,还有梦想,如果你没有梦想,没有希望,你就没有去活下去的勇气。
人在世上为什么活着?如果就那样躺下,那不跟死亡没有区别?所以我觉得人活着需要找这种热烈的积极的力量,找一些浪漫的东西来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生活需要这样一种力量。所以我觉得从他的画当中,读到的是这种热烈的给你力量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大家从周艺文的画中,会得到人生一种激励。
这是艺术给我们人生最大的一个东西,能够激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获得继续前行的一种力量。这就回到艺术和人生的一个基本的主题上来。
尹昌龙现场讲解
观众提问一:传统与当代如何共生?
尹昌龙回答: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天人合一。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和谐当下,顺其自然。我们希望艺术也一样,能从传统中获得资源,获得力量。
对于我们来讲,从哪里出发就一定会带着这个地方的印记,从乡村出发,乡村的记忆一定会进入他的绘画;从中国的文化出发,一定会带着中国文化的印记,它已经变成文化基因,不可能去改变它。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传统和当代,它们是可以从和平、传统当中走出一条现代线,这就是传统和当代共生的含义,它不是对抗,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共荣共生,就像人与自然一样。
观众提问二:什么是教育?
尹昌龙回答: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大部分人说教育是拿一个学位学一点知识,或者学一门技术,就叫教育。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一个人。我们这一辈子,无论你当官做生意,很多事情只要你把人做好,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按照人的学习能力,工作和知识,随时都可以学习。我觉得专业知识并不难,关键是做人。所以有的人为什么这一辈子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因为做人失败。 举例讲,有天我看了法国网球公开赛,半决赛新老球王的对决,罗兰·加洛斯的一句名言:“胜利属于最顽强的人”。在网球场上两个高手之间激烈对抗,有时候一场就可以达到五个小时,体力怎么分配?意志力怎么样?很多时候,不是败在的球技上,而是败在你的意志力上,你坚持不住了,只要你放松了,你就失败了。高手之间最后比什么?当然也比球技,但更重要的是比你的意志力。所以在这时候你觉得他一个人赢了就不仅仅是赢在技巧上,是赢在他的意志打不垮。我们做人做事也一样,就是在教育上,能不能形成这样一种很好的品行?做一件事坚韧不拔,老子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就是永远不放弃,最后把这事做成。这是从人的品质来讲,对成功来讲,是靠这一点技术,靠你的知识,还是靠你内在的强大的品质?所以教育是培养一个强大的内在灵魂,我觉得这就是教育。
我们的教育往往存在误解,怎么学知识,怎么考好成绩,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做一个大写完整的灵魂。
观众提问周艺文回答观众提问
艺术家周艺文也在对话现场回答了观众的提问。有观众问,展览主题为什么是“一个人的巴塞尔”?
他说“一个人的巴塞尔”其实看上去有点悲凉,但是也有点悲壮。
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多年来,从“85新潮”当代美术,西方当代艺术进入我们的视野,然后我们再模仿,甚至有很著名的画家在抄袭,他们利用当时的信息差,有一个画家到了欧洲,在地摊上买了一批画回来临摹之后就成了大家。就这一种现象,我想是该终结了。
我后来不画山水画了,我觉得这些东西,已经达到了顶峰,我们也没有办法创新了。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改变,但改变的前提是一定要站在我们文化的根里面,不能说没有文化的根,没有根那就变成什么?就是完全照搬,完全模仿。我们的作品到了西方之后,他们也不知道是谁画的,你是哪里的。
我要告诉他们的是,我是画当代的,你们也能看得懂,我也尊重你们的文化,甚至你们的语言我也去学,但是我的画到了西方,是能看出这是一个中国人画的。我不写中文名字,也能看出是中国人的画。
我现在深圳展览,深圳人也知道,这个画家是湖南人。艺术注重来路,你的母语文化对你的艺术的影响力很重要,所有说当“一个人的巴塞尔”说起来有点悲凉,也有点悲壮。
观众提问
有观众问:羽毛在周老师的画里是有什么含义?
周艺文用一个故事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我生长在农村,有一大片的湖区草原。到了秋天,有很多芦苇,我跟父亲搭了一个芦苇的棚子住在里面,特别是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会看到成群的白鹭,非常漂亮。有一天打猎的人打死了上百只白鹭,羽毛在天上飞,我那个时候吓得哇哇哭,这个记忆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然后我就画了第一张画。
从此以后我就把羽毛作为我的一个意象。第一,是我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敬畏。第二,羽毛是柔软温暖的意象,所以我就把它变成我的当代美术的一个符号。
据悉,“一个人的巴塞尔--周艺文当代美术全球巡展”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主办,将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巡展,深圳展由深圳艺文国际美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慈善总会·艺文公益基金、木星美术馆承办,展期三个月,观众可以在7月16日之前到深圳福田保税区的木星美术馆艺术中心观看展览,票务平台有抖音、在艺、猫眼、大麦、摩天轮、活动行、天天周末、小夫有票、b站、YEiS学生会、shenzhenlook、深圳小新等。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