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要闻>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②|清河古码头 文旅焕新生|速递

时间:2025-11-09 08:13: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河古码头 文旅焕新生

10月15日,清河县益庆和盐店博物馆里的沙盘复原昔日清河油坊码头舟船往来的热闹场景。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崔玉洁摄

卫运河左岸,五百余岁的清河油坊砖砌码头群静静矗立——这里是中国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砖砌码头群。从“日聚千商,夜泊百舟”的漕运盛景,到一度沉寂的文物遗址,如今,这座古码头正拂去历史的尘埃,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悄然苏醒。

近日,记者随“千年文脉·活力运河”大运河河北段文物保护采风团行走于青砖古道,聆听运河回响,解码水工智慧,见证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你脚下每块青砖,都可能承载过明清盐袋、粮包。”站在清河油坊码头遗址前,清河县益庆和盐店博物馆馆长宋香山轻抚斑驳砖面,指尖划过深浅不一的凹痕,“这是船夫日复一日系缆绳磨出的印记。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船挨船、人挤人’的喧嚣。”

据记载,油坊码头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最初只是村民摆渡的简易渡口。至清乾隆年间,卫运河航运鼎盛,陆续衍生出六座功能各异的专用码头,总长933.8米,10.2米高的驳岸全由青砖以“叠涩平砌”工艺筑成。

漕运繁荣不仅载于史册,更烙印在古镇基因之中。明朝时,油坊码头已是沿河闻名的大码头,南北客商在此落地生根,油坊这个小村落逐渐发展为几千人的繁华集镇。如今,这里聚居着132个姓氏的人家,天南地北的乡音在此交汇,南北风俗于此融合,成为当年“日聚千商”盛况最生动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