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
王阳明:成功的人生,需要一位好老师的指引

时间:2023-04-08 02:01:29    来源:致良知书院

是什么契机或者动因让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变化?让他从思想的混乱期中走出来,转而专心致志于儒学?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01#

到最有钱的部门去实习

两次会试失败的王阳明,最终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第三次会试中一举中第,名列前茅。 后来又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被赐予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 王阳明考取进士后,朝廷命他观政工部。 工部负责政府的土木建设工作,比如都城建设、漕运水利、铁厂织造、屯田铸钱等,在历朝都属于最有钱的部门。 观政,相当于见习、实习。观政工部,对于想发财的人来说是到了好地方。但王阳明是想做大事业的人,他不会像世俗之人那样动歪念去揩国家的 油,他只是认真踏实地做好上级交代的事,争分夺秒地创建功业。 观政工部不久,朝廷派王阳明前往河南浚县主持建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 王越曾任兵部尚书,晚年被任命为大同、延绥、甘宁总制,为防范鞑靼侵扰立下卓越功勋。 王阳明和王越有一些缘分。 还没考取进士时,王阳明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王越将腰间宝剑解下来送给自己。 醒来后,王阳明还对别人说:“我应该效仿威宁伯王越‘以斧钺之任,垂功名于竹帛’。”王阳明非常崇拜王越的兵法,所以当他来到浚县后,立即向王越的后人询问王越的兵法。 王越的后人也很乐意将他们所知的兵法告诉他。 王阳明很快便将兵法应用到了建造坟墓中。 他用“什伍之法”来管理民工,每十个人或者五个人分为一组,组内人员负有连带责任。 这样一来,管理就轻松多了。 坟墓竣工之后,王越家人为答谢他,送来一些黄金和布帛,被王阳明拒绝。 后来,王越家人又将王越的佩剑作为礼物送给阳明,这正好与王阳明梦中的情景一样。 于是,他欣然接受了。

02#


(资料图片)

放不下对亲人的惦念,

最终回归儒学

王阳明生来身体孱弱,一直对神仙的超脱境界羡慕不已。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一岁的王阳明审查完江北囚徒之后,前往九华山和茅山游玩。 他白天游览奇特的自然景观,夜晚住在寺庙和道观里,感触颇深。 他在《九华山赋》中感慨人生如梦,荣华富贵犹如木槿之花,朝荣夕逝。 他慨叹自己虽然有几分雄杰之质,也没有被世俗之情所迷惑,但仍一无所获,所以真心羡慕道教神仙超脱尘世秽浊的境界。 《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在此期间,王阳明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山顶与一老道论道。 摆脱尘世,隐遁山林,这一念头萦绕在王阳明心中许多年。 弘治十五年,王阳明终于悟得道教神仙的不足,迎来了自己思想的大转变。这一年八月,他肺病复发,于是向朝廷上书,乞求归乡养病。 获得批准后,他回到家乡余姚,在四明山的阳明洞修建了一个草堂,在草堂里修习导引之术,“池边一坐即三日”,“醉眠三日不知还”。 王阳明独自坐在深山之中,弃绝一切俗念,在融通无碍的世界中畅游。 他追求心灵的平静,希望自己能达到佛教中“无相无想”超越世间的一切羁绊的境界,但他心中仍有一份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牵挂。 他的祖母岑太夫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父亲龙山公对他有养育之恩,他放不下对他们的感情。 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忽然觉悟到:“此孝弟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毫不夸张地说,孝道就像横在道教和佛教咽喉处的一把刀。 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弃绝人伦,也就是放弃对亲人的亲爱之念,这完全有悖于王阳明有志于家国民生的志向。 至此,王阳明心中的迷雾一扫而空。 他以孝为本,悟出佛学和道教的不足,转而笃信儒学,这一转变的意义十分深远。

03#

打破常规,

刑部官员出任乡试主考官

弘治十七年(1504年)秋天,三十三岁的王阳明应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陆偁的邀请,出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 陆偁久闻王阳明的大名,所以特派使者前往京城,邀请他出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 乡试的主考官必须是写文章的好手,而且王阳明赴任的山东省是孔孟之乡,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齐鲁之地,孔子的诸位高徒也多出生于此。 因此能够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为国家挑选拔擢人才贤士,对主考官本人而言乃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王阳明非常感激陆偁能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大多是从京官中挑选。 有明一代,在王阳明生活的数十年间,乡试主考官大多是由负责教学的官员担任。 当时,王阳明担任刑部主事,按说是不应该出任主考官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任命是一次打破常规的人事安排。 成为山东乡试主考官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王阳明以一个儒学家的身份留名青史。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过程中所出的题,每一道题都与经世致用有关。 由此可见,王阳明经世济民的抱负有多大。

04#

与一生的至交湛甘泉共倡儒学

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王阳明被转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负责选拔武官的考试。 由于当时的学者都沉溺于文章辞赋的记诵,不知身心修行之学是何物,所以王阳明开始讲学,希望借此启迪大家的心智,使他们树立圣人之志。王阳明的讲学获得了一些人的认可,但也遭遇了批评。 有人批判王阳明是在提倡异端,为自己博取声名。 庆幸的是,当时有一位学者非常支持王阳明。 这位学者是翰林院庶吉士湛甘泉,湛甘泉对王阳明来说,当时的心情几乎可以用“久旱逢甘霖”来形容。湛甘泉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进士,他比王阳明大六岁,却比王阳明晚六年中进士。 湛甘泉师从陈献章,陈献章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的高徒,他以“宗自然”、“贵自得”的思想体系,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朝心学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 湛甘泉受老师陈献章的影响,非常注重“身心体认”,甚至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学说。 王阳明和湛甘泉都非常注重身心修行,两人一见如故。 据说二人皆称赞对方“此等人物,未曾遇见”! 王阳明与湛甘泉的会面,再一次唤醒了阳明旺盛的精力。二人共同发誓要为复兴儒学而努力。王阳明和湛甘泉是明代中期的儒学双璧,是两大学派的巨头。 尽管他们到了晚年,王阳明坚信“致良知”,湛甘泉坚信“随处体认天理”,两人的观点变得水火不容。 但在早期,王、湛二人的联合在明代儒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和湛甘泉的联合,王阳明能否成为明朝一代大儒,还很难说。

05#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正式步入仕途的王阳明,由于身体疾病的困扰,一直对神仙的超脱境界念念不忘。 他渴望超越世间的一切羁绊,但无法放下对祖母和父亲的感情,由此感悟到孝道是人之本性,佛学和道教的不足便是弃绝人伦,最终转向笃信儒学,此后再也没有动摇过。 王阳明是行动派,他立即开始讲学,想唤醒那些只注重功名利禄和文章技巧的儒士。 虽然反对之声立时兴起,但终有志同道合之士与他共倡儒学。 坚定了未来方向的王阳明,会很快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吗?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06#

今日思考

回顾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转折点构成的。 你曾经因为哪个人或者哪件事,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转折?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故事,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改命从改变心的显现状态开始,走进 用高维智慧开启生命和事业的终极密码!

《福慧密码》

——助您实现人生十大圆满

5月2-4日 杭州

课程费用:980元/人

报名联系李老师:13064723172(微信同号)

看透事物本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

注定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致良知书院,

和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