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明朝发展到后期,已经是一个四面楚歌的态势。前面的皇帝往往贪图享乐或无暇自己的工作,如嘉靖帝忙于求仙;各路道士在宫中里面忙得不亦乐乎;万历皇帝向祖父学习,长期不去上朝,所以他懒政。后来,明光宗朱常洛把朝政弄得有点起色的时候一命呜呼。忙着做木匠的天启帝根本不明白自己怎么当皇帝。最终,崇祯无能为力。明帝国的衰落,官吏争斗不断,政治腐败,土地吞并严重,农民与地主矛盾进一步加剧,沦为未来农民暴动的导火索;在财务领域,明代政府年年收入赤字,除了内忧外患外,还存在严重的内部难题。东北部的女真部族刚刚开始崛起,南方的武装走私团伙已经严重,不断巩固。最终,努尔哈赤成了明朝最大的敌方。后金皇帝皇太极看见了明朝的衰败,明白机会已经到了。于是,他与明朝列举“七大恨”,开始决定与明朝斗争。
女真建立后金统治之后,与明朝爆发了多次交战,如萨尔浒战役,清军在这场战争之中大胜明军。于是明军开始觉得后金过于犀利,停止和后金的野战,开始修筑关宁防线,打防守反击。这条昂贵的阵地的确在历史上展现了作用,对于后金杀伤力很大。1620年,努尔哈赤亲自带领骑兵攻打宁远城。当其他士兵看见后金来势凶猛时,他们都退到了关宁防线开始防守。后金不能轻易转入山海关。
综合性地理学优势和炮火支援,宁远一战之中,明军获得了胜利。清朝太祖努尔哈赤也因受伤而死。由于山海关特定的地理学方位和燕山纵贯北京北部的地理方位,华北至华中的干道,辽西走廊之中最平缓的,而山海关地处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交会的宽阔通道之上。燕山、渤海已成为难以横跨的天然屏障,尤其是在冷兵器时期。山海关关隘自古以来就是要冲之地。明朝建立之后,又开始在大规模扩建长城。大将军徐达在此成立山海关防线。山海关为明朝南北方的关键关隘,与宣府,大同等连接,成为明朝北方重要的军事领地
宁远大胜七年之后,即1627年,皇太极率清兵东山再起。先是围困锦州,之后又进一步攻打宁远,但都没有获得很实质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之下,黄合力,想集中优势军力先冲破宁远。发展史总是可观地相近。这一次是袁崇焕,先是派了一些官兵主动迎击,然后在城里用炮火兼顾,最终又击败了清兵,打赢了宁远之战。
可见,这条巨大的关宁防线起到了捍卫清兵北下的作用。但同时需考量的是,这道阵地是在明朝政府急转直下的情形之下修筑的,花费的钱财最终是从民脂民膏劫掠的,最终激化了明朝的社会制度对立。这道阵地看上去坚不可摧,一再挡住了清兵北下的脚步,但清兵很明确,这道阵地不仅是清军的绊脚石,更是大明的束缚。因为当时明朝的关宁防线虽然支持住了来自女真人的攻打,当时当时基本上全国的支出都在养一条关宁防线,压根玩不下去
满清只需等候一个机遇,一个进关的机遇,所以,当这个机遇到来时,满清的军队自然不会错过这么一个机会。因此,清朝统治者做了两件事情。朝鲜原本是明朝的附庸。清朝建立之后,皇太极无法走进明朝山海关关隘。于是皇太极派人到朝鲜劝降,而朝鲜第一次拒绝了。但第二次皇太极直接发起进攻,朝鲜很衰弱,除了让步别无选择。这样,朝鲜的后顾之忧就去除了。蒙古人与明朝的联系一直不好。是明朝把他们赶了出来,所以敌方的敌方就是他的好友。皇太极为联合蒙古人贵族,与他们结盟了稳固的联盟。就这样,蒙古人成了皇太极的好友,朝鲜蒙古成了它的附庸,清朝已经准备了统一战线,只需要集中力量对付关宁防线。最终,明朝也在农民起义军的风潮之中覆灭,清朝伺机击败了前来的李自成,顺利入关定鼎中原。
可见,这条斥资极大的阵地并没有挽回明朝的宿命。也许历史就是这样,真正的祸事从来不是外在的,而是在内部的。明代内部难题严重,积重难返,明朝死亡只是时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