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要闻 > >
京城探展 | 《永乐大典》“湖”字册是如何重生的?

时间:2023-05-22 15:04:17    来源:北京晚报

2021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正式启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签署《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合作备忘录》,首批资金1000万元定向用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公益项目。项目实施至今,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取得重要成果。


(资料图)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5月16日开幕的“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展览便是项目支持下古籍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展览分为“古韵新生:各地精品荟萃”“讲好河川故事:舆图”“镂于金石:探源古文字”“世界记忆:样式雷图档”四个部分,精选了35种39件已经修复完善的珍贵古籍予以展出,带领观众感受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的智慧。

视觉中国供图

观展·亮点

科技助力 国宝级藏品重出江湖

步入展厅,第一件展品是此次修复成果中的国宝级藏品:《永乐大典》“湖”字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说,《永乐大典》是一部聚合了七八千种古代典籍的大型类书,书中保存的是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遗憾的是,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永乐大典》屡遭劫难,几乎全部散失。

《永乐大典》“湖”字册的发现、回归和保护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通力协作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时间拉回到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专家组赴华东核查古籍善本时,意外与将手中藏的一册《永乐大典》送回祖国的加拿大籍华人袁女士相遇,于是有了一份天假良缘。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专家先后进行了四次鉴定,认定其为明嘉靖年间《永乐大典》写本的零册,鉴定专家一致建议,要力争将这册《永乐大典》收回国内。最终,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动用国家文物征集经费购得此册,并入藏国家图书馆。新发现的这册《永乐大典》为卷2272至2274“模”字韵“湖”字号,内容为“湖”字相关的诗文。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图书馆此前藏有此册的后一册和前一册,此册的发现,实现了三册的缀合。

“这件展品的修复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修复难度很大。”古籍修复师宋晶说,修复前,书皮边缘处有磨损和残缺,书叶及书皮有污渍。“对书芯的修复,我们参考了之前成功修复的经验,在不拆除原装帧的前提下,将书立起来,对书叶进行‘掏补’修复。但与此前不同的是,修复前,我们对书叶的用纸进行了纤维分析检测,并从库存老纸中选择了成分配比和颜色均相近的纸张作为补纸。”

在书衣的修复上,修复人员进行了新的尝试。不同于此前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相近的绢,修复人员先对《永乐大典》书衣用绢的绢丝粗细、密度等特点进行了准确测量,并经过反复尝试后复原织造出了与原件相似的绢制样品。为了使新绢在色彩上接近原件,修复人员还参考了《明会典》中记载的黄色染料,再结合明代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记述,辅助对书衣的分析检测结果,选择了当时可能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对其染色并老化,经反复试验以及后续的锤制、全色等步骤,最终得到适合修复原件的补绢。

“绢上有很多毛茬儿,直接补上去是很难看的,我们要先借助高倍放大镜等仪器设备把每根丝都捋顺了。这是个极其费眼的活儿。”宋晶说,在绢的修补方式上,她和同事们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是碰接、搭接还是缝接,搭接是新的搭旧的还是旧的搭新的,我们尝试了很多次。”最终,他们选择了将新绢接在旧绢下面的方式。宋晶将一手比作书衣上的旧绢,搭在另一只比作新绢的手上解释,“这样接口处看起来是最自然的。”

创新手法 让装具与舆图再次严丝合缝

展厅中,一幅超长的经折装舆图《浙江海塘工程图》(清绘本)让人眼前一亮,工程图旁边是一个长方体插套,为工程图的装具,也是整件展品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工程图收起来后会叠成一小摞,装进这个插套后与插套不松不紧,可以说是严丝合缝,所以对于工程图来说,这个插套是不可替代的。”宋晶也参与了插套的修复,她回忆,插套内部为纸板,外层包着绢。修复前,插套的8个角都有磨损,外层包绢部分有缺失;一条边的内部纸板磨损较为严重。“我们可以理解成,那部分的纸芯已经被磨掉了,这样一来,将工程图插进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个小角是露出来的。”

为了补上这个小角,修复团队再次进行了大胆创新。“一般来说,修复这种面板,我们会一层层地补,使用好多层纸完成修复。但是这个插套缺损的部位是弧形的,而且磨损处的纸芯未见分层,所以传统的方法就不适用了。”宋晶说,经过摸索试验后,她选择了整体填充的方式:取下插套表面包裹的绢,将塑料板固定在缺损处周围用来塑形,麻绳剪碎打散,与稠糨糊一同充分搅拌后整体填充进缺损部位;取下塑料板,参照插套的类似部位进行打磨;最后再将修补好的绢包回去。

说是缺损严重,修复人员也不过是在5毫米左右的地盘上下功夫,每一步都需要格外的小心。指着插套的外签条,宋晶做补充,“在对外签条进行修复时,我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对空白处做颜色填充,保留下了相似的斑驳感。”

分段上水 让绢纸完美贴合

整个修复过程让宋晶难忘的还有《扬州府图说》。图说绘出了扬州府及其所属仪真、如皋、泰兴、高邮等州县地图,每图配有图说一篇,介绍相应州县的历史沿革等。“画芯部分由绢面和衬纸组成,修复前,两者严重分离,由于绢丝比较稀疏,导致衬纸上也印有文字和图案。回拼的时候,但凡有一点儿错位,画面就会重影。”展柜中,图说上的河流、城池、山脉以不同颜色标识,一派清新淡雅,完全看不出修复前的痕迹,为此,宋晶没少下功夫。

“一般来说,将绢面和衬纸回拼的时候,我们会先在绢上洒浆水,让浆水透过绢面渗到纸上,使两者进行贴合。”然而,修复前,宋晶就发现,这件藏品的纸面非常脆弱,老化严重;如果传统的整幅“洒水法”,遇水后的绢与纸膨胀程度不同,极易造成重影。“所以我们只能一小条一小条地推进,差不多以五六厘米的宽度为单位进行回拼。”宋晶说,在藏品上“上手”前,她还谨慎地自创了一幅绢画,模拟出绢面与衬纸分离的状态,对分段上水的技术进行了前期验证。“绢丝断裂严重的地方,我们都是在显微镜下一根根拼的。”看着眼前几无瑕疵的展品,宋晶觉得,之前的心血都没有白费。

观展·解码

触摸工具体验修复过程

展厅中,一面互动体验墙吸引观众驻足。互动墙上,剪刀、木尺、马蹄刀等多种工具排成一排。触摸工具后,墙面便会显示出该工具发挥作用的修复环节,观众便可实地体验修复过程。

这样的现代科技手段在展厅中并不少见。比如,展厅设置了样式雷“祈年殿”全息幻像修复成果的电子翻书装置,通过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向观众推广、普及古籍修复知识;同时推出了“故纸修复师之碎丹青”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让观众在故事中、游戏中了解古籍修复技艺,从而增加展览的趣味性。观众还可以在电子屏幕上欣赏到高清版的修复成果。

104册珍贵古籍已获新生

展览展出的只是公益项目支持下古籍保护成果的一部分。除了国家图书馆外,加入此项目的还包括天津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等10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10家单位目前共修复完成了104册(件)珍贵古籍。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先后依托云南省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对107位古籍修复师进行了短期培训。此外,在古籍活化方面,项目还推出“全民晒书”“寻找古籍守护人”等互联网话题,拍摄了《穿越时空的古籍》纪录片。

下一步,三方将合力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使中华典籍的保护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国家典籍博物馆第6展厅

■票价

免费

■展期

2个月

■参观方式

国家图书馆服务号预约“总馆馆区”,展览无需单独预约

标签: